?跳躍貓引導關注
人類是群居動物。
無論是什么樣的階層,或是什么人格的人,很少有人愿意脫離人群獨自生活。人類是感性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無一不跟周圍的人和事有關聯。
哈佛大學的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選擇724名男性,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販走卒,也有后來成為民權運動家的領袖,甚至還有國會議員,和一名總統——肯尼迪,全面追蹤分析,來研究獲得人生幸福的各種心理和生理素質。
這些人來自各個階層,每個人都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們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經濟復蘇、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這個項目的主旨在于研究人類幸福的來源,而經過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告訴我們:只有好的社會關系,才能讓我們幸福、開心。而在世俗社會里相當重要的社會名望、財富、權勢,都跟幸福沒有直接關系
良好的社會關系, 總的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
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
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的人、更愛與朋友鄰居交往的人, 會比那些不善交際離群索居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 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沒那么長壽。
關系的質量比數量重要。
有多少朋友、是否結婚,這都不是最關鍵的決定元素。最讓人感到受傷和不幸的, 是人生中的齟齬、爭吵和冷戰。
互相傷害、沒有愛情的婚姻,帶來的危害會比離婚更加致命。 朋友之間亦是如此, 不要追求數量的多少, 該看兩人是否趣味相投。
這些實驗中,我們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當智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后,一個人金錢上的成功主要取決于他與他人的關系水平;
一個擁有“溫暖人際關系”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頂峰(一般是55到60歲期間)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賺14萬美元;
智力水平在110-115之間的人與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別;
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親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000美元;
孩提時代和母親關系差的人,年老后更有可能換上老年癡呆癥;在職業生涯的后期,一個人兒童時代和母親的關系,與他們的工作效率正相關;
童年受到父愛關懷的人,成年后的焦慮較少。
好的人際關系, 可以保護我們的大腦。
既然和睦的人際關系, 對我們人生的幸福, 有著如此巨大的促進作用, 為什么我們偏偏就做不到呢? 我們時常會因為有口無心的話, 陷入失去理智的爭吵?
我們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去記恨、憤怒乃至嫉妒他人。 我們從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小事上, 不斷壯大我們的負能量和怨恨, 為了不值一提的事互相指責。 而這些寶貴的時間, 我們本該可以拿來陪伴家人, 與朋友遠行,與戀人看一場電影。。。。
我們越來越癡迷于社交網絡, 可以不斷地為陌生人點贊, 與一塊冰冷的屏幕日夜不離, 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內心, 卻未曾努力打開我們的心扉, 和真正那些需要我們也被我們需要的人, 來一場坦誠相對的談心…
對于陌生人,我們保持友好, 可對于最親近的人, 我們反而用盡了猙獰與惡劣。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 基于信賴與愛,對方終會原諒我們。 而我們卻嚴重地忽略了, 自己的言語之失,冷漠以待和長期疏遠, 最終會讓每一份原本可以和睦的關系, 變得越來越糟糕, 直至徹底喪失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而往往,我們自負,走捷徑, 寧愿花巨大的精力在工作上, 以功利的目的去結交各路人群, 卻不肯花更多的時間, 用在維護和經營一段, “毫無用處”的人際關系上, 并以為很多事仍在我們的控制之中, 全然未曾察覺到我們早已失去了什么。
在研究的一開始,不管貧窮或富有, 年輕人都十分堅信,名望、財富和成就, 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證。 而當他們蒼蒼老去,回顧自己的一生, 他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