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關注
人的性格是多樣的,其中有正有邪,有優有劣,如果是那些優秀,正面的品質會帶領我們走向成功,那么那些負面的性格或者說習慣則會帶給我們失敗。
哈佛大學近日發表了一項研究——哪些品質會讓你變窮。這項研究可謂說是非常扎心,讓人不得不在意了。研究表明,如果你擁有大部分一下性格,你變窮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Hesitate -猶豫不決
Procastination -拖延癥
never last long-不能長期堅持
afraid of rejection-害怕被拒絕
limit yourself-自我設限
run away from reality-躲避現實
always find excuses-總是為自我借口
Fearness -膽怯
refuse to learn-拒絕學習
人生就是在無數選擇中繼續下去的,如果人不能適時而正確地作出決定,那無論他有再好的硬件,在人生的旅途中也會被能更堅定的做出有利選擇的人超越,且畏懼錯誤恰恰就是毀滅進步。
拖延癥作為這個時代的大熱“病癥”,并不代表真的有那多人患有拖延癥,而是大多數自稱有拖延癥的人為自己低下的執行力和懶惰、畏懼困難和習慣性的逃避問題找借口。
把事情拖到Deadline再做并不會讓工作質量在緊急情況下“絕地逢生”變得更完美,還只會讓工作質量因為緊急趕工到處都是紕漏。
懶惰和消極并不會讓你的人生變得安逸,只會讓人掉入懊悔過去和幻想未來的陷阱中。且這種狀態的長時間累積會產生更加強烈的負罪感和自我否定讓人越來越焦慮。
人的天性的好逸惡勞的,而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對抗自己的天性,像健身一樣,這種對抗要堅持一生,一旦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但別忘了世界上有80%的失敗都源于半途而廢。
有那么句話叫弱者的自尊是一文不值 ,想要捍衛自己的尊嚴,首先就得讓自己變強。如果在自身實力不足的時候過度關注自尊,在人際交往中就會束手束腳,受到太多來自周圍的干擾,事倍功半。
平庸與低成就不僅因為天賦不夠,更可能是因為人為的自我限制。經常有人會在想做某件事前考慮太多問題,覺得自己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于是在付諸行動之前先行否定自己,用這種心理暗示,把自己成功的希望掐死在搖籃里。
人的悲劇在于眼高手低和推卸責任。人一旦犯了錯,第一反應常常是自我辯護。
我回憶了三十幾年來認識的喜歡找借口的人,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沒有執著的追求,人生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所以,遇到壓力、遇到困難,他們就不承擔,也不想承擔;遇到風險、遇到挑戰,就退縮。
?不承擔,要退縮,就迫使他們找借口。因為找借口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這是掩飾自己無知的方法,然后從中尋找自我安慰。
我想起一句話: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終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著一絲希冀,便又不肯甘心與瓦礫為伍。
其實就是心智的弱小,不愿意面對挫折感。
王朔曾經跟他女兒說:“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發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永遠不要停止學習,我從未見過,每天從早忙到玩,拖著疲憊身子回家的人過空虛寂寞冷。大多數人的空虛寂寞冷,基本上都是吃飽了沒事干閑的。